10月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办期间,一场主题为“守护‘雪山精灵’滇金丝猴的故事”的媒体采访活动在cop15新闻中心举行。 查看详情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记者独家采访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谈及生物多样性对食物系统转型的影响,张林秀介绍,农业,特别是食品生产是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的。食物系统的转型主要是让系统变得有韧性,转型的同时要保障老百姓的生计安全问题,食物营养和安全就尤为重要,这其中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跟农业、农村和农民息息相关。 查看详情
多名参会外国政要及学者表态,此次生物多样性大会对设定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情
10月1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办期间,“昆明宣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机遇”媒体见面会在cop15新闻中心举行,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和昆明宣言,进行相关介绍与解读。 查看详情
10月1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办期间,一场主题为《野生亚洲象“出游记”——亚洲象北移南归故事、大象救助、北移大象与森林消防员的奇妙之旅》的采访活动在cop15新闻中心举行。 查看详情
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昆明开幕。开幕式播映短片《“象”往云南》首发,作为开幕式的第一个环节,《“象”往云南》在主会场向全体参会嘉宾播放。 查看详情
cop15举办期间,云南省筹备办志愿者工作部80后女生杨悦晗利用工作之余,历时150个小时呕心创作、长达9个小时持续录制拍摄287个视频片段,耗时5天后期制作,完美呈现云南生物多样景观及风土人情面貌。 查看详情
今年备受关注的野生亚洲象群迁徙事件为云南带来了一个新的别称——“象”往的地方,这句口号也出现在本次大会的多版海报上和主题展览中。 查看详情
中国率先承诺建立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事业,wwf对此表示欢迎和赞赏,我们认为,出资承诺将有助于推动谈判的进程。 查看详情
以“共存、共生、共进”为主题,以云南“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主线的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成果展11日在春城昆明开展。 查看详情
熊猫胖达受到孔雀召唤,去寻找五行珠的下落……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召开之际,让我们与睿智勇敢的熊猫胖达一起,踏上开启秘境之旅。 查看详情
本届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环境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大会主题。 查看详情
中国用实际行动持续推动着全球环保事业发展,一些具体举措也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查看详情
在10月9日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秘媒体见面会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中国一直是全球生物多样性议程的强有力支持者和贡献者。并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身作则,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不久前发生的云南大象“出走”事件为例,她称赞中国人民充分尊重大象习性,演绎了一场充满中国式温情的保护故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将于11日下午在云南昆明召开。 查看详情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短短两百年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陷入危机。 查看详情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为介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和实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特发布本白皮书。 查看详情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即将于中国昆明召开。cop15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对于开启自然资本评估新时代、发展益于自然的经济模式至关重要。
哥伦比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部长科雷亚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东道国将扮演重要角色。
据最新消息,“萌萌象”听说cop15即将在昆明召开,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象’往春城 相约cop15”之旅。
cop15执委办主任、生态环境部生态司司长崔书红介绍,大会将分两个阶段,分别于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在昆明召开。
昆明植物园科普宣传主管陈智发说,体验园占地面积约35亩,包含主体温室、兰花馆、奇异植物馆、隐花植物馆等,保存特色植物2500余种。 查看详情
保护区内的龙脑香科阿萨姆娑罗双林,是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树种,为稀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查看详情
7月5日,记者随“滇西秘境”采访团来到被誉为“中国鸟类资源第一县”的云南省盈江县。这里的犀鸟谷辖区面积有将近5万亩,海拔梯度较大,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德宏有记录鸟类700多种,占全国的51%,享有“活着的鸟类博物馆”的盛誉。 查看详情
7月4日,由中央网信办、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的cop15“滇西秘境•云南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行”来到了菲氏叶猴栖息地。 查看详情
7月3日,由中央网信办、云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cop15云南省筹备办新闻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的cop15“滇西秘境•云南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行”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启动。 查看详情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机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dna(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新技术,可测定鱼类的年龄,以此改善对野生鱼类种群的管理。 查看详情
据云南省林草部门统计,2012年以来全省湿地面积从845万亩增加到927.47万亩,全省湿地受保护面积达512.64万亩,保护率提高了18.87个百分点,达到55.27%。 查看详情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对维系青藏高原及我国西部大环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查看详情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活动日的主题是“恢复生态、保护土地、复苏经济——在健康的土地上重建更美好家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在土地恢复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期待中国与世界继续分享交流相关经验技术。 查看详情
中国对云南野生亚洲象保护的努力,向世界展示了真实、立体和全面的中国,体现了中国的软实力。 查看详情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1年来,取得显著成效。延绵千里的绿色屏障如同一道绿色长城,保护着京津等地生态环境。 查看详情
推进生态立法与执法监督,云南一直在行动。2018年9月21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该条例为加强包括绿孔雀在内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了坚实法律基础。 查看详情
福建厦门致力于打造“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在加强海洋生态治理方面取得许多成功经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推动各方共护海洋和平、共筑海洋秩序、共促海洋繁荣的负责任大国担当。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珊瑚礁都被破坏,那么全球约四分之一海洋物种也会随之灭绝。”约旦珊瑚研究专家福阿德·胡拉尼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拯救珊瑚、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查看详情
雨林和森林被称为地球“绿肺”,它们调节气候、维护碳氧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更孕育着多样的动植物。但由于全球雨林和森林面积大、分布广,如何保护它们一直是难题。 查看详情
生态,一直是青海最响亮的名片。从海拔1644米到6860米,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为青海孕育出丰富的生物物种,使那里成为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查看详情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思客运用卫星视角,从森林覆盖面积、水质变化、空气质量等角度,见证中国为了更好环境付出的努力。
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正以惊人的速度失去并摧毁我们的“快乐星球”,大自然已经对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10年是对抗气候变化和挽救100万种濒临灭绝物种的“关键十年”。 查看详情
今天是六五环境日。 “十三五”,我国与生态环境相关的9项约束性指标都超额完成,是环境质量改善最快的5年,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成绩单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一起读生态环境质量公报,看哪些数据与你感受到的美丽中国最贴切。 查看详情
在世界环境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探访了位于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的萨希瓦尔电站。该项目由中国华能山东发电有限公司和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是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的重点能源项目。 查看详情
2021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资源被浪费,森林被砍伐,一次性垃圾侵蚀着城市、生物正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灭绝……这不是家园该有的模样。人与自然理应和谐共生,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保护美好家园。 查看详情
斯里兰卡处于洋流活动强烈地带,是南亚季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当地海洋环境灾害和气象灾害频发。为加强中斯应对气候变化等能力建设,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15年牵头在卢胡纳大学建立中斯联合科教中心,目前其研究涉及海洋监测、水环境安全等领域。 查看详情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2018年6月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强力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探索生态搬迁、系统修复生态、导入生态产业……三年间,在一系列绿色发展“组合拳”推动下,这个特大城市近郊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步实现“生态美、百姓富”。 查看详情
澳大利亚科学院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机构启动一项新的科研任务,计划用25年时间去探索和命名澳大利亚迄今仍未被发现和命名的物种。 查看详情
57岁的佩德罗在哥斯达黎加东北部萨拉皮基地区拥有一片占地10公顷的生态庄园。20岁出头时,他曾砍掉自己土地上大部分林木发展牧场养牛。10年后,哥斯达黎加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国家补贴下,佩德罗不断种树,最终将当时大部分是牧场的土地又恢复成森林。 查看详情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用圈养保育措施,使辔甲尾袋鼠这种濒危物种的数量有所增加。研究人员将体重小于3公斤的辔甲尾袋鼠幼崽圈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一个保护区里,直到它们成年后放归野外。 查看详情
地球,生命的摇篮,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命,滋养了大地万物。而她想要的却是湛蓝的天、不要天空灰霾;想要清澈的水、不要水体污染;想要白云朵朵、不要黄沙漫天;想要花团锦簇、不要垃圾成山;想要肥沃的土地、不要荒漠化加速;想要绿意盎然、不要森林锐减;想要它们活着、不要它们离去……保护还是破坏,决定权在你我手中。
2020年西藏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查看详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查看详情
“2021自然与艺术-保护生物多样性全球艺术大赛”是为助力即将在昆明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而举办的艺术赛事。大赛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题,鼓励人们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真情和行动。 查看详情
每年候鸟迁徙季节,广西北部湾地区迎来大量候鸟,彩鹮、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多种珍稀鸟类经此迁徙。蓝天白云下,鸟儿时而展翅高飞,时而戏水觅食,勾画出一幅“候鸟翩翩当空舞”的美丽画卷。 查看详情
64岁的伊恩·阿彻住在离新西兰首都惠灵顿齐兰迪亚自然保护区两公里的地方。他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有一窝卡卡鹦鹉在他家后院落户。 查看详情
5月26日,主题为“发挥司法作用 促进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世界环境司法大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 查看详情
通讯:当海洋保护遇上生计——尼日利亚“海龟妈妈”的艰难战斗 蓝衣女子名叫奥耶容可·阿德格比勒,是尼日利亚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因在海龟保护方面的热忱被拉各斯沿海多个渔村居民称为“海龟妈妈”。 查看详情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正努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推动经济高质量复苏。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聚焦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查看详情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筑文明之基。来听广西北海珊瑚宝宝、青海省雪豹、甘肃梭梭树都怎么说?
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积极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拯救行动。经过60多年的努力,我国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中有升,生存状况不断改善。
近日,云南省元江中上游绿孔雀栖息地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6只雏雀在野外活动的珍贵画面。根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最新监测数据,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种群数量稳步恢复,现有约555至600只,栖息地保护成效初显。 查看详情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构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呵护自然 人人有责”。 查看详情
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远郊的安南山地区,有一家特殊的“银行”,其巨大的“金库”中储存着绿色“财富”——种子。这是南半球最大的“种子银行”,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这家“种子银行”一探究竟。 查看详情
根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最新监测数据,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绿孔雀种群数量稳步恢复,现有约555至600只,栖息地保护成效初显。 查看详情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保护修复,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查看详情
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如果说大熊猫是中国的名片,那么千千万万的可爱生物则是地球的名片。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可爱名片”。呵护自然,人人有责。 查看详情
联合国环境署提议将每年的5月22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 查看详情
中国日报5月21日电(记者 刘茵梦)2021年5月21日,以庆祝“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和第二个“国际茶日”为契机,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举办网络研讨会,主题是“通向昆明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各方围绕将于今年10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工作进行深入讨论。 查看详情
为保护漾濞槭这类种群数量极少、受威胁程度极高的物种,2004年,云南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多年来,全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项目100多个。漾濞槭、华盖木、滇金丝猴、绿孔雀……许多极小种群物种受到优先保护。 查看详情
国家林草局的数据显示,20世纪50年代,我国红树林面积约5万公顷,2000年减少到2.2万公顷。随着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加大保护修复力度,2019年增加到约2.9万公顷。
2021年4月20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在海南博鳌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发表题为《同舟共济克时艰,命运与共创未来》的主旨演讲。
从0尾到350万尾,杨君兴心里满是喜悦,自20世纪80年代就消失的滇池金线鲃终于重返滇池。 查看详情
2021年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启动仪式13日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泾县双坑片区举行。截至2020年底,在日常巡护中累计发现放归野外的扬子鳄产卵20窝,共计366枚,自然孵出幼鳄215条。 查看详情
5月11日,大理大学科考团一行6人对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蛛形类物种科考活动。当天,他们在南滚河一带发现了一雄一雌两只狒蛛科蜘蛛,因性残捕食小鸟,该蜘蛛被称作捕鸟蛛。这是该保护区首次发现捕鸟蛛。 查看详情
由澳大利亚研究人员主导的一项研究发现,26种本地蝴蝶正面临灭绝危险,如果不采取新的保护措施,这些蝴蝶可能会在20年内彻底消失。 查看详情
近两年,中国和老挝双方正合作把老挝首都万象的新城区——赛色塔综合开发区打造成低碳示范区,推动万象新城发展为老挝乃至东南亚国家当中低碳环保城市典范。 查看详情
近年来,当地多措并举科学保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五针白皮松,通过繁育和移植,已累计成活3000多株,保护成效初显。 查看详情
北京时间4月22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讲话。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查看详情
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创院院长小约翰·柯布近日表示,新冠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为人类提供了反思环境治理的契机,使更多人意识到应该在保护地球生态方面采取实际行动,做出更多改变。 查看详情
52岁的侯体国家住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百花岭村,这里地处高黎贡山东麓,生态环境优越,鸟类资源丰富,已记录到鸟类520多种,被称为“五星级观鸟圣地”。 查看详情
近年来,青海省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核心,通过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与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草原、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趋于稳定,野生动物数量也明显上升。 查看详情
57岁的王金山是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乡少力村村民。年轻时就开始打渔的他闲时喜欢观察湿地里的白鹤等候鸟,并将一部分精力放到了保护候鸟的工作中去。 查看详情
前往距离我们最近的潜在宜居星球,即使搭乘速度最快的飞行器,对于人类来说,迄今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宇宙视角下,除了地球,我们别无所依。 查看详情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当务之急是发扬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国际社会一起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的世界。在这方面,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表率。”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查看详情
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面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每个人都有义务行动起来,守护我们的蓝色星球。 查看详情
办事处查验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关已经构建起精准布控、智能查缉、多重监测的立体式防控网络,严防各类外来物种非法入侵。” 为尽可能扩大海关实验室的鉴定范围,苏州海关综合技术中心利用“dna条形码”技术,构建了上百种外来有害生物的条形码鉴定系统。 查看详情
生命的存续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天气、气候、水等自然环境要素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上,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面积的70%以上,包含了地球上97%的水,被称为“风雨源泉”。 查看详情
” 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现了森林资源连续增长,沙化荒漠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连续减少。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香山湖管理区水塝村,一块蓝绿相间的林长制公示牌引人注目:林长姓名、职责、监督电话、森林资源概况等一目了然。 查看详情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类福祉和未来。这些都不断警示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维护全球生态、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