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美国在战后几十年间经济政策的一系列转变,从增加公共投资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到为提高市场效率而推动贸易自由化,全球布局产业链,再到重拾保护主义,追求“美国优先”,反映出其总是根据自身利益来调整言行。尤其是近年来,美国为遏制中国崛起,在对华叙事中先后提出“脱钩”和“去风险”,但这并不能改变世界朝着一个中心化程度更低的政治经济框架发展的趋势。
作者:马尔科斯·科尔德伊罗·皮雷斯(marcos cordeiro pires)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国际关系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强国根据自身利益塑造言论和行为方式:昨天还言之凿凿说要维护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原则,今天就公开为保护主义、产业政策辩护,动辄拿就业和经济弹性说事儿。
今年4月27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了一篇主题为“恢复美国的经济领导地位”的演讲,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这种态度的转变。他表示,曾为美国战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公共投资愿景已经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套主张减税和放松管制、重私有化而轻公共行动、追求贸易自由化的理念。
由于过于简单地追求“市场效率”,整个战略物资供应链以及制造这些物资的产业和工作岗位,都转移到了海外。当时人们的想法是,深度的贸易自由化可以帮助美国出口商品,但不会导致美国就业岗位流失和生产能力下降——然而现实却并不是这样。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40多年前,主要工业化国家面临着第二次石油危机带来的通胀冲击,以及时任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采取激进加息措施带来的衰退影响。当时,西方企业的盈利能力处于低谷,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而日本企业在许多工业领域的创新处于领先地位。
彼时,全世界都在研究日本的“柔性生产”模式。这一生产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所谓的“丰田主义”,包括高水平的外包和被称为“准时化”的创新物流。因此,各国开始实施自由化改革,通过外包和创建庞大的价值链,为寻求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创造国际环境,从而恢复跨国公司(主要是美国公司)的利润率和竞争力。这一过程被称为“全球化”,也是丰田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
西方精英们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扮演的角色是一成不变的:拥有名牌企业的工业化国家将专注于附加值更高的领域,如创新、研发、设计、营销、金融和商业化;人均收入较低、没有知名企业的国家,则只能专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行业。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然而,中国颠覆了这种全球化模式。中国在最初进入全球价值链时位于最底层,但它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建立起了复杂的工业体系,吸收和开发了尖端技术,创造了世界级企业,如今在质量、技术和价格方面与西方国家形成有力竞争。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和世界各地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不可回避的角色。
当中国能够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制定的规则下,在多个行业领域同发达国家平等竞争时,美国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中国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有“重返亚洲”战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为打压“中国制造2025”而对中国商品无差别加征关税、禁止向中国出售最先进的半导体、施压第三国不许华为参与其5g网络建设,以及抛出“脱钩断链”说。
此外,美国还放弃了自己过去长期奉为“圣经”的自由主义原则,转而坚持“美国优先”。它瘫痪了世界贸易组织,还启动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如“产业回流”“近岸外包”、先进制造、生物制药和生物制造、先进芯片生产、可再生能源产品等。
图片来源:新华社
美国的行动也损害了它与欧洲盟友的关系。当美国在2010年开始实施产业政策时,欧盟的gdp总和比美国更高。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8年,欧盟gdp为美国的113%;到了2022年,欧盟gdp仅为美国的65%。“美国优先”的原则甚至疏远了其北约伙伴。
回到美国的话语逻辑上来,值得一提的是,自上文说到的沙利文发表演讲以来,美国在谈及中国时改变了基调,用“去风险”取代“脱钩”,试图缓和矛盾。这一用词的变化反映出,人们日益认识到,无论是在商业还是金融方面,美国经济都不可能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脱离中国。此举也表明,美国不可能将“脱钩”政策强加给其最亲密的伙伴。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需要考虑自身利益,不会采取只有利于美国的政策。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政治话语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当霸权国家试图调整其叙事以遏制中国时,世界就会朝着一个中心化程度更低的政治经济框架发展。2008年,中国gdp仅为美国的31%;到了2020年,按现值美元计算,这一比例上升至70%以上。变化是世界的一部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标题为 "time for acceptance"
责编 | 宋平 栾瑞英
编辑 | 张钊
实习生庄舒涵、尹康君、陈雨舒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