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月17日电(记者 赵磊)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1月16日,第一届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研讨会围绕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基本特性、月球火山活动历史及年轻火山活动成因、月球水和挥发分的含量与来源、月球表面陨石撞击和太空风化作用、地外样品分析新技术等主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研讨。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样品舱成功着陆在我国内蒙古四子王旗,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这是我国首次完成地外天体样品采集,也是人类44年来再次带回新的月球样品。首批样品于2021年7月12日向国内科学家发放,目前已完成五次样品分发,共计198份65.1克。首批研究成果于2021年10月发布,在着陆区火山活动时代、源区性质等方面获得颠覆性认识,相关工作在《科学》和《自然》共发表四篇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2022年9月,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发布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研讨会邀请14位专家作报告,介绍了嫦娥五号样品的申请评审使用情况、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嫦娥六号采样任务。会议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办,国家天文台协办,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办。来自高校、核工业等单位近百位领导、专家及科研人员参加本次研讨会,相关科研工作者、学生近150位线上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