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关于2022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2022年31个省(区、市)夏粮、早稻和秋粮产量的总和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增长0.5%,创下新高。这也是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十九连丰”。在国际粮价高位波动,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叠加去年秋汛造成我国三分之一的冬小麦晚播、长势复杂的大背景下,今年粮食生产所取得的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是我们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总要求。“中国饭碗”里日渐增多的中国粮,为实现我国安全发展增添了更多底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我们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其中,粮食安全又是头等大事,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算的不仅仅是经济账。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是一本沉甸甸的政治账。
今年以来,受气候变化、局部冲突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全球多地出现粮食供应短缺、粮价上涨。从我国来看,去年秋季以来,一方面是局部地区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另一方面,北方出现了罕见的秋雨秋汛,全国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冬小麦比正常时节晚播,有的甚至晚播了一个月。进入今年夏季,南方局部地区又面临着严重的高温干旱挑战。在长江流域,许多秋粮的主要产区发生高温干旱的时候,正是水稻生长孕穗的重要时期。从北到南、从夏粮到秋粮,几乎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攻坚克难,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从而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根基,就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今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是对我们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立足“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粮食安全观的最好回报。
我国粮食逆势增产,得益于“藏粮于技”。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4000多种我国生产的农业机械装备,驰骋于不同区域的田野里。搭载了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农机,让我国农用无人机装备总量、作业面积稳居世界第一。950个自主研发的主导种子,将丘陵山地、寒旱土地、盐碱地的增产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
我国粮食逆势增产,得益于“藏粮于地”。全国高标准农田近十亿亩,覆盖了我国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六大粮食主产区的不同地形和土壤条件的耕地,这些集中连片、沟渠相连、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了我国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我国粮食逆势增产,得益于“藏粮于力”。首次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层层分解落实面积;中央财政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疫情起伏不定,重要农资点对点保供,支持29个省份开展土地生产托管服务,化解小农户春耕缺人手、缺农机等燃眉之急,形成了保丰收的巨大合力。
发展离不开安全,安全要靠发展。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提供了重要实践参照。
(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