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0月28日电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猫场镇村民们种植皂角树的习惯由来已久。在过去,皂角通常只被用来清洁头发,而现在,一粒粒皂角米已成为让村民收获美好生活的“金疙瘩”。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皂角产业在这里得到了很大发展,现在已成为我国西南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皂角米放水浸泡后会膨胀,煮熟后会变成半透明胶质,吃起来十分香糯,它和桃胶、雪燕被称为“胶原三宝”,在广式糖水中比较常见。
贵州美滋堂食品销售有限公司是猫场镇皂角产业园里一家皂角加工企业。该公司负责人、织金县皂角产业商会会长谢伟介绍道,原来也是家里小作坊式的经营,后来看到在家乡“浑身是宝”的皂角,在外省却成为烧饭用的柴火。于是,他通过收购各地皂角赚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2016年成立种植基地,2018年开始大范围种植,种植面积从20多亩发展到了300多亩。
长在皂角树上的皂角刺(又名天丁)是良好的中草药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被更多人们所熟知的则是皂角米。从皂荚到皂角米共需要三个步骤,后续还需要进行烘干。据猫场镇政府党委书记焦凯表示,盛产期大概能产2000斤左右的皂荚角,剥壳变成皂角豆后大概剩余800斤左右,而被剥离的皂角壳中的提取物会应用于洗护用品。皂角豆蒸熟后再经手工剥离表皮,一粒粒皂角米就诞生了,2000斤皂角加工到可出售的皂角米大概在240斤上下。据悉,品质好的皂角米能够卖到200多元一斤,产品远销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皂角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程序比较多,每个步骤都需要人力,机器操作会损坏皂角米的完整,因此“链”成了一个连续性的劳动力需求,这也为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契机。
据介绍,皂角豆剥壳不需要掌握过多技术,不受时间限制,还可以在家完成,所以,现在在猫场镇,三两妇女围坐在一起剥皂角米的场景随处可见,聊天、看电视的工夫都可以装在兜兜里随手剥。据谢伟介绍,这道工序目前已经带动了当地2-3万人就业,一人平均一天能剥十余斤,平均下来每个月剥皂角米能增收近2000元钱。
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和各个商家逐渐转为线上渠道,该企业也开展了网络直播带货和多平台销售,有时一天的电商销售量能达到30万以上。除了销售渠道的不断升级,谢伟表示,现在要居安思危,如何实现创新是他们现在首要问题。虽然,他们现在开发了皂角酒、成品皂角米饮品、皂角洗发水等产品,但仍需要不断发动创新思维,加强产品研发,进一步对加入贵州地方特色进行探索,以实现猫场镇皂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皂角已被列入贵州省12大特色产业,与此同时,“织金皂角精”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目前,织金县皂角种植基地已覆盖全县33个乡镇(街道),累计完成皂角种植52.07万亩,其中,猫场镇种植4.2万亩,年加工皂角精4000余吨、成品1600余吨,年销售总额达4.8亿元,带动4638户20785人的灵活就业。
(文/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