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0月26日电 “土陶订单多了,生活好了,笑脸多了,就是年纪大头发掉了!”花茂村土生土长的省级非遗花茂土陶第四代传承人母先才和记者们打趣道。
在革命老区遵义的枫香镇有这么一个地方,到处鸟语花香,家家拥有菜地,道路四通八达,很难想象这个村落曾叫“荒茅田”。听村里老人介绍,以前这里确实“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而现在旧貌早已换新颜。这些年,随着花茂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不断提升,来到这里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吸引着附近众多市民到此拍照留念。
当地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发挥村子群众的自身优势,走上农业、旅游、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和村民携手走上致富路。
技术赋能花茂村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是农村最主要的产业,如何实现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个“重要课题”,即如何增产、增效和增收。花茂村围绕“产业规模”、“产业效益”、“群众收益”,露地蔬菜轮作、大棚蔬菜周年轮作等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实现了“高矮搭配、一季多收,一地多用,一年多收”的高产高效生产。
花茂村里还有两位镇里来的技术“帮手”,除了进行农业技术服务和指导,平日,他们也会到田间地头和村民一起干农活,并承担了指导村民获得农业持续发展,拉动村民一起就业的“大任务”。据农民服务中心副主任、技术干部之一蓝荣鸿介绍,他们会组织农户将种植的蔬菜销往外地,在遵义和重庆都有固定的采买商铺,“订单农业”得以壮大,实现“以销定产、以销带产、以销促产”。
“家门口就业”太幸福!人才助力文旅产业繁荣
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几十年前嫁到了这里,她表示,在为村民服务的16年里,她感觉收获满满、幸福满满!作为村干部,她认为最重要的一张工作就是一直在长期坚持的“干群月月见面会”,收集群众意见,倾听群众的所思、所想和所盼。解决村民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把“一公里”变成了“零距离”。
据她介绍,平时花茂村村民在茶余饭后都会说:“现在很好,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同时还能照顾老和小,现在感觉是很幸福。”以前的“荒茅田”,很多村民都会外出务工,因此家里只有老人和孩童。而现在,不仅村民们个个有事做,不少大学生也会选择返乡创业。
当地文创公司花茂人家就是一个鲜活写照,这是一家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企业。创作团队主要以本地农民书画家、返乡大学生为主,并给就近老百姓提供了部份就业岗位。花茂人家志在打造千年古纸、书香花茂,乡愁味道等主题品牌,使当地特色产品有文化、有底蕴、有情怀,更有温度。
收入翻了十几倍 非遗技艺迎来发展新生机
近年来,花茂村精准扶贫,把红色文化、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母先才是花茂村母氏陶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在乡村特色旅游的带动下,他的祖传手艺获得新生,陶器从早前实用性到现在逐渐适应市场需求转向工艺品。
他说:“像我们家的陶制品卖得特别好,2012年之前一年的纯收入就在两、三万元,现在翻了十一二倍,订单多了,生活好了,笑脸多了,就是年纪大头发掉了。”我们从母先才的笑容中感受到了满满的幸福感。
现在,母先才正在教授他30多岁的儿子制陶工艺,还会拍成短视频上传,希望能够将这项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在主营业务转型后,陶器制作体验也让他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线上下单、按需生产、旅游带动,市场的兴旺更是让他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花茂村民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村子富起来了,村民腰包鼓了,多项产业也越来越红火,笑容已经成为花茂村村民们脸上最常见的的表情!
文/ 中国日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贵州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