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期货公司……这是中国金融业开放大门越开越宽的时代印记。
近年来,中国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金融业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彻底取消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领域外资股比限制;推进跨境证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完善合格机构投资者制度,取消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额度限制……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统筹开放与安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正从制度和机制上向着更高水平迈进,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
银行业保险业开放取得新进展
“十年来,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实现又一次飞跃。”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如是说。
彻底取消银行业保险业外资股权比例限制,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相继成立;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大幅降低,包括取消总资产、经营年限、设立代表处年限等要求;中外资银行保险机构经营范围基本实现一致……
对深耕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金融机构而言,这十年是“首家”层出不穷、业务规模和服务范围大幅扩张的十年。
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4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919家,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和80家代表处。
2022年上半年,开放实例落地又取得新进展。批准施罗德交银理财有限公司、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银行上海分行开业,批准贝莱德建信理财公司参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批准大新银行在已有法人子行的基础上,再新设直属外国银行的分行,成为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
十年间,国际金融机构历经多个里程碑时刻,切实分享到中国金融业开放红利。“对德意志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来说,可谓‘一年一个新牌照,一年一个里程碑’。”德意志银行中国在岸债务资本市场主管方中睿感叹,“德意志银行是中国金融开放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我们和中国金融市场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在方中睿看来,中国金融开放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中国已经在金融开放和全球市场融入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我们预计未来这一强劲势头将继续保持。”方中睿说,坚信中国金融市场将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为包括德意志银行在内的外资机构带来广阔机遇。
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
近年来,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
市场开放不断深化。交易型开放式基金(etf)纳入沪深港通标的落地实施;沪伦通机制对内拓展到深交所,对外拓展至德国、瑞士市场;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并不断提升比重;在香港推出a股指数期货;中日、内地与香港etf互通产品顺利推出并平稳运行。
产品开放稳步推进。合格境外投资者新规发布,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投资商品期货、商品期权等衍生品,目前已有9个品种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其中2021年新增原油、棕榈油期权两个国际化品种。
行业准入全面放开。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一批外资金融机构加快在华投资展业步伐。截至2021年末,12家外商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获批。
“不论是投资渠道、行业准入方面的政策,还是产品供给方面的改革,中国都为外资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范达集团中国区ceo唐华表示,外资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这是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给出的鲜明态度。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积极参与,他们对中国资本市场继续扩大开放寄予期待。
瀚亚投资中国区负责人邵昕说:“我们期待更多的开放政策出台,让外资可以进一步融入中国资本市场,获得进一步竞争与发展的空间。”
资本市场继续扩大开放的信号已经释放。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近期透露,证监会将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出更多有力度、有深度的开放举措,稳步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制度型开放。推动境外上市新规立法程序,做好改革实施后的配套规则、系统建设等准备工作。拓展优化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支持更多上市公司互联互通存托凭证发行上市。进一步优化完善沪深港通机制,推动交易所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取得实质进展。稳步扩大商品和金融期货国际化品种,支持开展期货产品结算价授权合作,实现期货市场开放路径多元化。
中国金融市场吸引力增强
随着金融业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金融市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十年来,一大批国际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和资产均较十年前增长超过50%,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不断上升。不断拓展的开放渠道,吸引大批国际中长期投资者加快配置人民币资产。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证券21554亿美元,较2012年末增长3倍。
作为中国扩大金融开放的最新例证,内地与香港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的启动渐行渐近。届时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该机制购买中国市场的金融衍生品,满足利率风险管理需求。
增持人民币资产、投资增设机构、广纳中国人才,包括瑞信、高盛、花旗、摩根大通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以期在激烈竞争中巩固自身市场地位。
高盛中国联席主管兼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范翔表示,中国持续扩大金融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外资投资便利度,是外资机构竞相布局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在行业准入放开叠加资本双向流动加快背景下,外资机构布局中国市场进程将继续提速。
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认为,未来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提升,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掘中国金融市场潜力、捕捉机遇,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倪铭娅 彭扬 昝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