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根脉 伟大文明 绵延不断 -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

来源: 央视网
2023-10-07 12: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包括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从今天起,《焦点访谈》推出系列节目《根脉》。何以文明,何以中国?今天,我们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纵观世界几大原生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薪火相传,直至今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首先就是突出的连续性。今天,我们就从汉字的发展说起。

自6月份开展以来,成都博物馆的“汉字中国”特展每天都很火爆。被大家围观的国宝是8000年前的龟甲刻符,在上面有一个小小的刻画和甲骨文中的“目”字非常像,这也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刻画符号。

龟甲出土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当时遗址内发现17例刻在龟甲、骨器上的符号,内容都与占卜相关,被称为贾湖刻符。符号图画为我们揭开了祖先们当时的生活图景。“人射马石雕”出土于陕西榆林神木市石峁遗址,在距今约4000年前,先人们以浮雕的方式成图,一人持弓箭射马,弓、弦、箭一样不少。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及徐:“射箭,拿着弓和箭的样子,就是我们后来的“射”字,已经有了文字的雏形。甲骨文不是突然就创造出来这么多字,它有一个陆续孕育发展的过程。”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孕育出丰富多样的刻绘符号,到了商代,汉字已走过漫长的“童年时代”,形成了体系完备的甲骨文。

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商代遗址,因其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距今约有3600多年的历史。文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表意功能已经非常成熟,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中记载“第一次交通事故”的甲骨中,蕴藏的信息量非常丰富。

甲骨文中的“车”字,两个“车轮”看上去对称平衡,“车轮”不停转动,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经参悟了机械制造的原理。奔驰的骏马带动车轮快速前进,因而当时的车辆很重要的用途是用于战争和狩猎活动。在甲骨文中就记载了这样一次狩猎场景:商王武丁驾车去猎取犀牛时,马受到了惊吓,现场翻车。

中国文字博物馆讲解员秦颖:“用“车轮”朝上代表了翻车,车厢朝下的样子。上方“车”字的“车轴”,它的右半部分发生了断裂的情况。”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它有丰富的记载功能,商代的甲骨文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它的造字方法、会意、形声、指事等,它的造字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了。正是因为有汉字,我们可以知道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记录。”

  西周的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又一套完整的文字系统。

周及徐:“所谓金文的金,指金属,指青铜器,做上文字,我们就把它叫作金文,又叫青铜器铭文。”

成都博物馆展出的史墙盘,是镌刻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之一,其制作者是当时一位名叫“墙”的史官,内容主要是周王的功绩和自己家族的历史。

从商代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金文、秦篆、汉隶、行书、魏碑、楷书,我国的文字一直延绵至今。很多字甚至从甲骨文至今3000年,基本形态都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东汉时期,纸的发明让汉字的书写有了最好的载体,大量中华民族的历史事件、思想观念、文学作品、工艺技术、风俗习惯被记录和传承下来,形成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成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宝藏。

成都博物馆的“汉字中国”特展上,书法家书写的文学名篇成为最热门的“打卡点”。

成都博物馆策划研究部主任魏敏:“后来书法家和文人在抄录这个文章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也是表达个人家国情怀和政治理想的体现。中国的汉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记事的符号,更多的是传递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家国情怀和个人修养。”

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汉字也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新观念、新事物的出现,数千年来,汉字的字意不断丰富,字数也在不断增加。从甲骨文中的4000多个单字符号,到汉代《说文解字》中的10000多字,现在的《汉语大字典》收录的单字已经有56000多个。跨越历史长河,汉字始终绵延不断、传承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字。正是由于这样连续不断的生命力,汉字滋养下的中华文明才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中华文明5000年渊源流传,一方面,有汉字书面记录下的历史“档案”,另一方面,在民间,很多老的技艺、物件、习俗也在代代流传中,讲述着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今年59岁的刘兰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甘肃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和绣娘们正在用最古老的针法——绌绌,绣制一批新设计的造型香包。

国家级非遗项目庆阳香包绣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这个针法的特点是一根针一根线从头到尾不能断头,要一次完成,而且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我们祖祖辈辈传承到今天。”

香包也叫香囊,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相传庆阳是中医药祖岐伯的故里,4000多年前,为了防疫驱瘟、对抗蛇毒,岐伯将多种草药研制成细末,放入药袋,百姓通过口鼻吸入体内,以达到避秽浊、御疾病的功效。但药袋做成可以随身佩戴的香包,除了传统中医“衣冠疗法”的影响,与当时农耕文明迅速发展、桑蚕业起源也密不可分。

陇东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齐社祥:“《豳风·七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篇幅最长的农业史诗,这首诗完整记述了3700年前庆阳社会的基本面貌。它所记载的女人们提着深筐,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柔嫩桑叶,非常生动详细。”

陇东民歌《绣荷包》在庆阳的绣娘们中间广为流传。4000年前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中,刺绣成为最重要的“女红”技能之一。妇女们把花鸟鱼虫等鲜活的生活素材绣在荷包上,然后把药袋装入其中,佩戴到家人身上。

香包在历史长河中延续,随后最有名的记录者是战国时期的屈原,在他的名篇《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名句,其中,辟芷、秋兰都是香草,说明这时的香包已经有了“香”味。再接下来的两汉、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古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由于可以随身佩戴,取其芬芳,并作为装饰,当时,香包成了紧俏的商品,佩戴香包、香囊也成为一种“时尚”。

2001年出土的千岁香包,让我们看到了宋代时香包的样子。香包由于大多随身携带,还曾被视为定情之物,男女相送,互表心意。就这样,在数千年的延续中,防疫品、装饰品、爱情的信物,香包、香囊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功能和情感。特别是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制作和佩戴香囊,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民俗之一。

如今,香包绣制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发展中,现在的香包造型更多样、材质更丰富,填充物类别更多,使用场合也更多元,但其中蕴含的驱邪纳福、吉祥平安之意,却从古至今连续不断。

刘兰芳:“最大的特点,它都是吉祥的,有形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它没有忧伤和悲观,是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图腾。”

王巍:“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没有中断,这是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性。总书记有一句话叫知古鉴今,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知道我们的文明是从哪里来,为当今和今后更好走好自己的路提供借鉴,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也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路。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绵绵数千年,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正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责任编辑:万月英】
中国日报网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的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的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尊龙凯时官方app下载的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email protected]
"));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