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8月5日,首届贵州科技节“天演·聚智·领航——天文论坛”在贵阳开幕。与会专家学者等150人围绕天文学前沿领域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共话中国天文科技创新未来,共谋贵州天文创新高质量发展,推进贵州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事业发展,加快推进特色科技强省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梅宏在视频致辞时说,天文学是较早开展数据驱动的学科,大数据拓展了天文学创新空间,催生了很多新发现。期待贵州结合建设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的时代背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强化天文大数据创新,并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发挥实质作用,推进大数据技术发展和应用创新。
从论证、立项到艰苦建设,历经20多年,在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建起的“中国天眼”,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并投入使用,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截至目前,“中国天眼”(fast)已发现800余颗新脉冲星,数量是国际上同一时期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
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科研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开展好科研攻关,解决中国射电天文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保持fast在国际同类设备核心竞争力,数量级提升fast的巡天效率,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去年6月,科技部和贵州省共同制定的《“科技入黔”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也明确将推动“中国天眼”(fast)步入科学产出新阶段列为重点任务,提出要提升fast数据资源整合能力。
依托“中国天眼”,贵州在基础研究领域向fast进军,不断培育贵州本土科研力量,同时致力于推动贵州建立国际天文科普带,构建贵州天文科技创新高地。
由国家天文台与贵州大学合作共建组建的“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室”,以期破解“中国天眼”面临的部分科研难题。“实验室将密切关注天文大数据前沿知识和技术,充分用好‘中国天眼’这一大科学装置,推动天文科学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助力‘中国天眼’产出更多科研成果。”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少波说,未来实验室将在脉冲星智能搜索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
另外,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支启军在参与fast科学数据存储、处理和计算过程中,开展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脉冲星候选体智能识别算法和快速射电暴的人工智能识别处理算法,为fast数据存储处理、发现新脉冲星的早期候选体识别和发现新的快速射电暴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李菂《与时代匹配》为题作了交流发言。李菂建议,fast数据通量巨大,贵州可以发挥在大数据领域的先发优势,以fast数据的实时传输、高效处理为驱动,布设大数据基础设施,包括网络、算力、人才等,有望同时带动前沿科技和数字经济发展,提升贵州的区域创新能力。(袁航 | 编辑: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