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央视驻外记者、院线电影译者等国际传播行业的中坚力量,与国际传播的新生力量——海内外青年,一起相聚在题为“文明互鉴 青春力量”的“21世纪杯”线上启动仪式,共话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标志着“21世纪杯”新一年活动的开启。
前不久,因在美国俄亥俄州列车脱轨事件发生后,戴着防毒面具深入现场采访,被网友赞誉为“驻外记者标杆”的央视驻美记者刘骁骞,与启动仪式现场连线,分享了他认为值得演讲者发掘的中国故事角度。他谈到,无论东方西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和脱贫,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很好的母题。
讲述中国故事,要立足中国人的智慧与创造,更要把中国置于世界发展大格局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吴敏苏教授谈到,“我们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其实同时我们要讲好世界的故事。”她忆及一次美国访问过程中,探访现代化洪流中的遗珠——阿米什村庄,这引发她关于全球化也可以是主动选择的思考。她从这段经历中总结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仔细观察和对比,同时有反思,这样才能讲出有新意、有意义的故事,而不是千篇一律,重复讲别人的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靠选题、靠立意,也靠细节。院线电影译者、配音导演付博文提出,要让更多中国文化符号随中国故事“走出去”。比如,他参与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字幕翻译,将中国航天员译为“taikonaut”。当电影在海外上映时,外国观众也将能通过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外来语,了解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他认为“跟中国发展有关的符号性的中式语言,让它在英文中也生根发芽,以后我们就会有更少的隔阂和更多的共识。”
清华大学全球传播使者黄尔诺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听者。出生在中国香港,很小就去英国求学的他,认为中文跟英文很不同,中文是讲者出发的语言,而英文是听众出发的语言。这让很多中国演讲者忽略,讲者和听者是合作关系,“两者相互理解,通力合作,才能达成文化的交流”。他鼓励青年通过“21世纪杯”提供的海内外交流平台,去体验世界,寻找自己的观点,不断提升交流的技能。当有观点冲突时,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传递中国声音,也能通过互动让对方了解中国故事、中国立场。
现场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海内外青少年通过辩论和演讲回应前辈们的期望,立志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推动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和文明的深入对话。来自清华大学的汪宗楠和来自北京大学的刘宝祥提出,中国青年所呈现的鲜活形象是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不可或缺的元素。来自保加利亚的珠玉和来自美国的何珍妮认为,作为亲身体验不同国家文化的世界青年,他们在文明互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西北师范大学的赵德煜,讲述了自己在骨癌截肢后,从英语演讲中汲取力量,也立志通过英语演讲回馈社会的经历。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曾恺来,分享了中外对义和团历史的不同表述,让他意识到叙事者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样来自清华大学的殷茗琪,自小随父母从台湾搬至大陆,她介绍了自己如何通过创业项目,纠正外界对两岸关系的错误认知。来自也门的hamza和来自俄罗斯的alisa则分别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英语演讲,建立自信,与全球青年互学互鉴。借助“21世纪杯”和国际公众演讲比赛等国际化青年交流平台,全球青年正以极大的热情和包容的心态,全方位、深层次了解世界、融入世界、拥抱世界,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
自1996年创办以来,“21世纪杯”以“让世界倾听你的声音”为口号,为海内外青年提供交流的平台,旨在提升中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水平,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青春力量。2023年,“21世纪杯”将继续通过精心设置的主题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践行这一目标。
启动仪式上揭晓了2023年“21世纪杯”的已备演讲主题。大学组和青年组主题为my interpretation of civilization(我理解的文明),国际组暨“一带一路”青少年英语演讲比赛的主题为ai, a blessing or a curse? (人工智能 是福是祸)。同时公布的还有2023年“21世纪杯”的亮点活动。新增的外卡赛将给z世代的新媒体爱好者一个在“21世纪杯”舞台讲述鲜活有趣中国故事的机会;“21世纪杯”将邀请国际传播从业者,为中国青年提供公益讲座,帮助他们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短视频栏目“z世代的千言万语”将聚焦并采访青少年中国故事讲述者,分享他们的经验,也展示他们的精彩人生;“21世纪杯”将组织海内外青年文化行,共同溯源中华文化,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关注“21世纪杯”微信服务号,在底部菜单栏选择“活动中心-活动报名”,按提示即可完成注册和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