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9月1日电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2001年秋天,美国及其盟国疾速攻占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分崩离析。塔利班军队在很多地方基本上未开一枪,但是士兵经常来回站队。美国支持的阿富汗民兵组织北方联盟(northern alliance)骁勇善战,时常能吸收很多塔利班人员,就像是欢迎离家出走的家人回来。
今年夏天,形势出现反转。阿富汗军队的士兵投降了,原因倒不是因为打了败战,而是审时度势。为什么要投降呢?阿富汗人在经历了42年战争后,对生存之道了熟于心。2001年,美国领导人喜出望外;2021年,他们气急败坏。
塔利班领导人掌管理阿富汗政权之际,就表示会与上世纪九十年代有所不同——当时他们劣迹斑斑,用石头砸死妇女、将疑似同性恋的人压在推的墙下。一位发言人宣布“不允许对女性有偏见”。 塔利班官员马瓦维·阿卜杜勒哈克·赫马德(mawlawi abdulhaq hemad)同意接受tolo新闻频道女主持的采访时说:“我非常惊讶地看到人们害怕塔利班。”
没有会相信这样的话。就算塔利班领导人态度诚恳,他们的改变运动也会因派系而分裂。海马德在接受采访时,街上的男人们正在给涂掉有女性出现的海报。在新占领的地区,武装人员挨家挨户搜查,处决疑似与西方支持的阿富汗政府有合作的人。在大都市喀布尔,人们对塔利班的欢迎与其说是一支解放人民的军队,不如说是一群神权统治下的摩托车帮派:粗暴的武装分子涌进城里,要求人们臣服。
塔利班上一次占领首都喀布尔是1996年,当时阿富汗正从几十年的荒芜中复兴。苏联的入侵致使一百多万人死亡,随后的内战又造成至少五万人死亡。民众穷困潦倒,目不识丁,城镇满目废墟。在喀布尔,最繁忙的地方是红十字会诊所,由一家善良的意大利侨民经营,主要为截肢者制造义肢。男人们要不是死在战场,就是还在战场上鏖战:女人们躲在罩袍后不见其面目,在废墟中寻找残片;成群的孤儿在街上游荡。塔利班政权的各部门的负责人都是纸上谈兵,没什么治理经验。但是,虽然喀布尔荒凉不堪,但至少和平,疲惫的市民对此心存感激。
美国2001年入侵阿富汗,摧毁了塔利班政权。美国最初的目标很简单:避免塔利班庇护下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发动的9 / 11袭击事件重演。可是,最基本的反恐行动也需要政府,所以必须建立一个政府。外交官和军事指挥官渴望建立一个民主政权,援助人员开始建造学校、灌溉沟渠和道路。数十亿美元偷偷地运过来并花掉。然而,这个国家,尤其是城市,重新建立起来;喀布尔成了一个熙熙攘攘的大都市,高楼林立,法国和黎巴嫩餐厅林立。数百万曾受塔利班禁止接受教育的阿富汗女孩的生活也改变了。
美国人及其盟友乐意施舍钱财,却没给予国家治理方面的指导,当然,他们也不懂阿拉伯语。他们迫切需要盟友,于是转向实力最强大,能利用上的的阿富汗人:在过去20年的混乱中崛起的那些愤世嫉俗、久经沙场的军阀们。军阀加上美国慷慨解囊,再加上西方式选举,造就了这样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多地获取外国资金。受贿致富的阿富汗精英们去阿联酋朱美拉棕榈岛的豪华别墅里度周末。美国官员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滑稽的名字:垂直整合的犯罪企业。腐败和掠夺成性的阿富汗政府成为塔利班招募士兵的主要驱动力。
巴基斯坦是塔利班的另一大支持力量。巴基斯坦的情报官员曾在上世纪90年代帮助塔利班排兵布阵,并在美国入侵阿富汗后,帮助塔利班重组和策划袭击。这是一个公开的两面派游戏,但历届美国总统,尤其是小布什和奥巴马,不愿意对巴基斯坦动手。相反,他们投入大量资源在战场上击败塔利班。美国的援助越来越军事化,战争掩盖了善行,对阿富汗的支持也随之减少。
最近几周,美国草率而无周密的计划的撤军行动让塔利班尝到最后一口好处。美军把喀布尔弄得混乱不堪,他们抛弃了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辅助美国的人,无疑让许多阿富汗人希望有人能来恢复秩序。但是,塔利班现在控制的这座城市和他们20年前离开的城市几乎完全不同。约占总人口四分之一的城镇居民由一群人情老练的年轻人带领着,这些年轻人不仅精通达里语和普什图语,还善用智能手机、互联网、对西方旅行不陌生。即使在农村,许多妇女和女孩也比她们的上一辈人知道更多的自由权利。
美国没能在阿富汗建立起一个正常的国家,相反,它在一个极端保守的国家中建立了相对自由的前哨站。现在,要么以不太可能的妥协方式,要么用无情炮火,这些前哨站将不得不重新回归保守派的阵营。塔利班有人数上占优势,主要是普什图族,占阿富汗近一半的人口,主要在农村。不过,其余的的阿富汗人口中,有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和土库曼人,都有自己的支持派别——有的支持塔利班,有的反对塔利班。塔吉克人、前副总统阿姆鲁拉·萨利赫(amrullah saleh)已宣布自己为阿富汗临时总统,拥有一群忠于自己的武装人员。要和平解决纷争不太可能了。
美国拜登政府鲁莽地撤出阿富汗,将阿富汗甚至整个地区置于更严重的灾难之下。拜登在演讲中尴尬把这次失败归咎于除了他自己之外的所有人,为美国20年的付出画上了一个合适的句号。拜登在做出撤军决定的同时,敦促阿富汗人为自己的国家未来而战。令人担忧的是,他们不得不如此。
(编译:吴凯 编辑:王旭泉)